
急诊不讲先来后到 首先救治危急危重
大医院急诊几乎全超负荷运转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介绍,通常情况下,急诊首先要判定病人情况是否需要紧急处理,患者是否有生命危险,是否存在需紧急救治的脏器功能问题或其他严重症状,医生首先判断患者状况,是否危及生命及是否需紧急处理等“通过相应的支持措施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后转至专科科室。”与专科疾病不同,急诊工作人员往往是在较少的临床资料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快速识别致病诱因并去除诱因使患者情况趋于稳定,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治疗。
郭树彬介绍,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设有21张床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最大的问题,在于无序的患者需求背景下,急诊的配置永显不足;另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程度缺少理性判断,过分依赖三甲医院,进而导致北京几乎所有大医院的急诊科都在超负荷运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介绍,他所在的科室目前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很多医生休息日也需要到医院查房。”
急诊成24小时门诊
“科室目前平均每天的门诊在250人次左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很多医院的急诊实际上都已经成为24小时的门诊。在国外发烧都不被视作急诊诊疗范围,在发烧未出现脱水或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急诊一般不会接诊。而国内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平时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鉴于白天上班需要等,下班后到急诊挂号、开药,这也就使得急诊的患者在晚上五六点下班以后到12点时间相对集中。”郭伟告诉记者,这实际上抢占了急诊资源,急诊应该留给最急需的病人,建议开药或病情相对平稳的情况可以在社区医院等完成。